吴震启:诗词的复兴,既要回望,又要展望

吴震启     2020-12-31
摘要: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党总支书记、展览部主任,现为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吳震启艺术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曾荣获“联合国华人榜人文奖”、“中国发展改革领军人物”等殊荣。

640.webp.jpg


诗词的复兴,既要回望,又要展望

——第二届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认为本次研讨会的站位很高,能把诗词复兴与文化复兴乃至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从行业来讲,我们是主阵地和主战场,但就整个诗词复兴看,它关系到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国家才是主战场。


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既高兴又沉重。我觉得诗词复兴绝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我思考过我国大的背景和文化板块。港澳是板块式拼接。台湾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大陆基本上可以说属于破坏后重建,破坏容易,重建很难。传统经典如何发扬?时代精神如何提炼?世界文明如何借鉴?未来走向如何前瞻等等,这是当代文化重建中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任重而道远,所以我觉得很沉重。因为诗词的复兴绝不是我们在座的人,甚至我们这些组织可以完全承担起来的。但是我又很兴奋,觉得很有希望。虽然我们是星星之火,但相信可以燎原,国家的大局已经给诗词复兴奠定了一个前提。


四十年改革开放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当下的风气正在好转。富而思文,贵而思雅应当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追求。既不能物欲横流,也不能嘲笑历史,更不能谩骂英雄。不要引导年轻人只追捧娱乐明星,而淡化那些为国家民族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奋斗者。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华诗词复兴是个文化战略问题。从全球大背景看,中国正面临一个巨变的时代,也是翻天覆地的百年,挑战和机遇并存,进步与和平相望。


我忽然想起俩位领袖级人物给我们做出的最好示范。第一位是毛泽东主席,他能把诗词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能把散沙似的农民变成沙尘暴,还能把诗词变成精神原子弹。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诗词成为了最有力的武器,比如《卜算子·咏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对民族的自信、自尊,对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诗词的力量绝不亚于“两弹一星”。诗词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心路历程,也是伟大时代的见证,更是一笔巨大的民族精神财富。另一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他恰切而大量的运用诗词和典故,充分发掘了诗词内涵,活用了历代经典,还丰富了时代精神,光大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位的示范意义也足以证明中华诗词复兴的意义之重大。


诗词的复兴,既要回望,又要展望。


所谓回望,就是寻根之旅,我们要向哪儿寻根?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文化的根是汉字。汉字有形、音、意三美,而诗词可以把这三美有机的融为一体。形美指的是画面感,是无声的诗情画意。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最好的见证。音美则指汉字的音乐节奏。诗词格律是什么?是节奏,没有节奏就没有诗歌。刚才我听到包岩女士建议诗词要与音乐结合,其实诗词本身就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美,则能把人的思想、才华和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关于展望,我认为中华诗词如能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现代主流追求,伟大的民族复兴才能真正的实现,而不是GDP、高楼大厦、高铁飞机、现代化的武器和装备等所能替代的。我突然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文艺是时代进步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不仅深刻的阐述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文艺事业、文化复兴乃至铸造精神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如文彰先生所讲,中华诗词复兴恰逢其时。我们有这么好的前提,又有那么多的诗词作者和组织,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说万事俱备,东风可待。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河北承德的一个农村,原来叫上庄村,现在叫诗上庄,为诗而加了一个“诗”字。之前,真是穷山恶水。我去过几次。现在这个村子在刘福君的带领下竟然大变样了,这里经常召开国际诗歌研讨会。人人都喜欢诗,虽写家长里短,却诗意盎然。诗不仅改善了这个村子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精神质量。这里出过三个诗人,刘璋、刘向东和刘福君,还有一个写塞罕坝散文的刘芳也出生在此。一个穷山沟出了四个文人。曾经贫困的上庄村,变成了现在的诗上庄。那样一个地方,那样的基础,现在都可以有这样的变化。那么试想中华诗词的未来,文化复兴的未来,民族复兴的未来,不是很有希望的么?


对文彰先生致辞的十二点意见,我很赞成。我们诗词复兴能不能搞一个规划或纲要,既要有总的指导思想,还要分期分批的部署。战略性的发展得先有个纲领性的东西。然后,各行各业通力合作,整合所有的社会力量,为党和国家及执政部门战略布局增温献策。唯有这样,中华诗词的复兴才大有希望。


至于说诗词用新韵,还是平水韵,还有格律等等,这些都是技术层次的问题,可另作别论。如果把诗词看作一个载体,它所承载的是什么?应该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是我们中国人的风貌。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生存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制高点的竞争,它表现在观念、文化样式和生活方式等等方面。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看文化复兴,就会发现亮点,抓住重点。中华诗词复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次研讨会就可以解决的。我们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共识,形成风气,形成规模,搭好桥铺好路。


我们的诗词不光要有作者,还要有读者,有更多的读者,甚至海外的读者,提高诗词人口比例也是基础工程。所以我觉得不是非要追唐宋,把这个时代的高度竖起来就可以了。形式上我有两个比喻,一个是旧瓶装新酒,旧瓶不是很重要,形式当然可以创新。我们装新酒到底装什么?是二锅头,还是茅台?这就不一样了。第二个比喻,如果把这个载体看成一张银行卡,它的尺寸样子一样,但是里面存1块钱和1亿是不一样的,不仅数量不一样,质也不一样。如果都是1亿,那么存1亿的人民币、港币、美金或者澳元又是不一样的,对不对?同等的尺寸,同等的数量,它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中华诗词至高点就是要追求极致。就像纳米技术一样,在有限的体积给它无限的含量,这就是民族精神和文化铸魂之所在。


——————

吴震启,1952年生,汉族。笔名永昊,通心堂主人,祖籍江苏,流转山东,生于河北。

    

现专兼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吳震启艺术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文艺创作扶持项目评审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志愿服务工作部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刊》子曰诗社顾问。中国友联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名家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导师、国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原专兼职:中国文联办公厅秘书、机关党委常委。中国书协党总支书记。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展览部主任。中国书协四、五、六届理事。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楷书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历任中国书协评委、秘书长、副主任。

    

荣誉获得:中国文学艺术界全国代表大会第七、八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第八、九届代表。先后被省、市、县授予自学成才标兵、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读书自学积极分子。被中央直属工委两次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当代中国》推举为 “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被中国互联网大会评选为“中国十大精英博客”。2016年荣获联合国华人榜人文奖。2017年荣获“中国发展改革领军人物”。

  

主要成果:1995年自诗自书《通心堂万米诗墨手卷》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2010年应台北市政府邀请担纲《动势》音乐会(诗词原创、现场朗诵、悬臂书写)主演。同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和古琴演奏大师龚一赴台湾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在中山堂中正厅联袂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两岸引起反响。2010年,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设立“吴震启艺术专项基金”。

     

展演出版:中国美术馆举办“吴震启奥运诗书展”。数十次参加海峡两岸十人展、中韩建交展、中日自作诗书展和国内各种重大展览。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专设“吴震启诗词书法艺术作品陈列馆”。(余略)《中国书法大典—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震启诗书奥运情》、《中国书法增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在网一方》、《中国友联画院美术书法精品汇编》、主编《历代名碑名帖集字丛书》、《中国书画》全年连载、《诗刊》全年连载。(余略)

    

报刊发表:原创诗书作品上千件先后刊载于《诗刊》、《当代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澳门日报》、《华侨报》、《人民画报》、《中国书画》、《人民文学》、《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华儿女》、《文艺报》、《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艺术报》等。(余略)

  

电视专题:中央电视台录制《吴震启和他的通心堂万米诗墨手卷》、《震启诗书奥运情》等书法专题、北京电视台录制《纸上长征》、承德电视台多次录制《家乡人》、《天南地北隆化人》、山东卫视《收藏天下-走进吴震启艺术世界》、中国国际电台录制《茶无界》、中国教育台多次录制吴震启谈茶文化。(余略)

  

讲学授课:先后应邀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解放军总政诗词创作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政法大学、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文化学院、河北燕赵大讲堂、秦皇岛港务局、承德医学院、吉林松原市、辽宁沈阳、山东青岛芭东小镇等讲授人生哲学、传统文化、诗意人生、幸福人生、诗歌鉴赏与创作、书法鉴赏与创作。(余略)

  

诗歌创作:六十年来,创作诗歌总量积至万首。出现两大创作高峰期:1988年创作280余首。2008至2016年创作4500余首。2009年参加中国首届博客大赛进入十大名博以来,每天原创一诗一书日课至今,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应中央电视台之邀,为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题片创作主题歌《花与情》;应吴忠市市长邀请,为吴忠市创作市歌《黄河最恋是吴忠》,已谱曲传唱;为中小学生书法节创作《我们是希望的星群》;应邀为中央电视台二集电视剧《奶妈》创作主题歌《飘不走的是那童谣》;(余略)

   

收藏陈列:诗书原创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国文字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北戴河、中央办公厅、广州美术馆、石鼓阁、广交会、中国广电总局规划院、国防科工局、解放军305医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央电视台新址和中外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及相关人士收藏。(余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