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宇虹 卫廉周丨关于“卫” —— 一个诗歌笔记

卫宇虹 卫廉周     2021-04-07
摘要: 两位作者祖籍山西省闻喜县,河东卫氏。卫宇虹,北京大学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卫廉周,北京四中初二学生,有少量画作和新闻作品在国家级媒体发表。

WPS图片-修改尺寸.jpg

(左起)卫廉周、卫宇虹


关于“卫”

—— 一个诗歌笔记

 

百家姓中的每一个姓氏

哪个不是刻录着中华民族

融合和合发展的铭文

       ——作者题记

 

除了我们的始祖

没有谁能选择我们的姓氏

无论我们从哪里而来

有的来自天上

或许有的来自地底

我们的姓氏都是

与生俱来的印记

 

这印记不是刻在脸上

而是铭刻在骨子里

是实实在在地刻在血液里

刻在时而贲张的动脉里

刻在一向平和的静脉里

任何人都可以剪开一段血管

——随时随地

任何工具都可以截留一滴鲜血

——随地随时

即使看到鲜血枯干凝竭

即使看到最小最小的那个粒子

即使还要再看下去

都还是一样的

——“卫”字

从内到外,无所不在

 

“卫氏历史久,名人名士多

奇人奇姓氏,古来有几何”

祖先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作为一个古老姓氏的后人

总是渴望

在历史的惊鸿一瞥中

与先人确认一下眼神

犹如雨后晴空的长虹

贯穿天地古今

又哪怕只是历史长河中

一朵浪花散落引起的

转瞬即逝的水波纹

即使仅仅如此一瞬

我们都要饱含深情

以祖先熟识的方式

呼唤祖先的加持

我们之间的血脉啊

从未片刻间断

反而越是久远

列祖列宗们啊

越是栩栩如生

 

“卫”,于百家姓之中

排名于百家之外

但如果阅读深远的华夏民族历史

如果真的能够从头读起

那就总会

在最先的几页读到

卫氏先人的事绩

虽然不敢说

他们就是最夺目的那颗

也不敢说是

砥柱中流最粗壮的那根

“卫”的印记

确实早早就璀璨于

华夏文明的曙光初起

 

 

所有的“卫”

都要从卫康叔说起

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个儿子

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弟[1]

获封于畿内之地康国

本为姬姓,名封

也称康叔或者康叔封

  

武王灭商后不久病逝

即位的周成王少不更事

周朝天下初定

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当国摄政

武庚之乱[2]于是发生

 

康叔最先获悉消息

一面部署兵力

一面派人通报王都镐京

待到周公旦以成王之名东征

康叔积极参加平叛行动

收服暴乱的殷商遗民

诛杀叛乱的管叔鲜[4]和纣王之子武庚

流放蔡叔度[5],将霍叔处[6]废为庶人

 

为了拱卫京畿

周公旦决定建立卫国

将平叛有功的康叔

改封卫国国君

以殷商故都[7]

黄河和淇水之间的朝歌

作为卫国的国都

统治原殷商的王畿之地

和殷商遗民七族所居

 

这个崭新的卫国

方圆四五百里

横跨豫、冀、兖三州

南至济水,西阻太行[8]

东到兖州桑田之野,北逾衡漳

它疆域广大,人口众多

成为西周重要的东方藩屏

卫康叔就是

卫国第一代国君

史之所谓

“源自姬姓”“沫土分封”[9]

 

卫康叔即将赴任临行

周公旦着意召集百官群臣

授土授民的仪式肃穆庄重

面对年轻的卫康叔

周公旦还精心制作了

传世的文告

《康诰》《酒诰》和《梓材》

告以父王“明德慎罚”的治国之策

叮嘱卫康叔

务必吸取殷商兴亡的教训

要勤于政务,戒酒忌色

尤其要爱护百姓

 

卫康叔果然不负重任

兢兢业业地在卫治国理政

既不歧视,也不虐待

殷商七族遗民

经常深入民间

体察民意民情

四处访求君子贤人

察纳雅言,选贤任能

鼓励开辟私田

释放奴隶,分给土地

大力发展畜牧和手工

取消种种恶习

坚决改变同姓通婚

禁止活人生殉

 

有了这么一位贤明的国君

哪个国家能不人和政通

卫国很快呈现繁荣

人民欢悦,社会稳定

成为西周最大的诸侯国

那个时代的卫国人啊

无论走到哪里

都会骄傲地告诉别人

季札曾有这样的赞美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

是其《卫风》”[10]

 

卫康叔治国有道,忠心耿耿

为成王镇守东方

立下不朽功勋

得到成王的赞许和信任

于是提拔任命他为司寇

执掌监察、刑狱、诉讼

卫康叔刚正不阿,执法公正

成功地维护着

周政权的稳定和安宁

成王不断地赐予宝器、祭器

以表彰卫康叔的美德

与他的辅佐之功

卫康叔百年之后

卫国君的大位

由儿子卫康伯继承

 

春秋战国

卫国被秦国兼并

卫国的公族子孙

以故国名为姓

即使后来的秦始皇

尽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

为了卫氏宗祠祭祀香火不断

于全国之中设置卫郡

 

再说挽西周于狂澜既倒的卫共伯

他是西周末年卫州共城县[11]

共伯之国的诸侯国君

共,为国号;伯,乃爵位[12]

他在周厉王与周宣王之间

一度执政一十四年[13]

正如《汲冢纪年》中所说

——共国之伯名和

行天子政

他以“共伯和”闻名于史

但他是作为

卫国第九任国君卫釐侯[14]之子

与太子兄长共伯馀先后受封于共[15]

一概奉周文王为祖

又史称卫共伯

 

那是在西周末期

王位的更迭有些异常

周懿王死后

他的叔叔姬辟方即位

成为周孝王

周孝王死后

在诸侯们的支持下

懿王的太子燮夺回王位

成为周夷王

依靠诸侯之力即位的夷王

经常对臣下滥用权力

 

随着私田的不断开发,无论是谁

都可自从山林湖泽的渔猎中获利

看起来,“井田制”即将分崩离析

夷王时期,已有诸侯不再朝觐献贡

这都损害了夷王的威严

动摇着夷王的王位

而在社会的中下层

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

还有百工、商贾与平民

组成为大为不满的“国人”

 

周夷王死后

其子姬胡继位

是为周厉王

周厉王任用荣夷公

不断对外发动战争

对内实行“专利”

天子霸占一切湖泽山林

打破原有的王室与诸贵族之间

按照权力等级的

共有、共治、共享

剥夺多数人的权利

肆意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整个国家疲于奔命

一时间国内怨声四起

厉王又下令,对于政事

禁止国人谈论

人们即使在路上相遇

也只敢以眼色示意

厉王竟对此十分自得

以为自有把握

制止任何人的非议

 

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16]

因为不满厉王的暴政

都城镐京的国人发起暴动[17]

围攻王宫,还要杀掉国君

厉王只好逃跑

一路逃到了彘[18]

“周厉王之难,天子旷绝”

一时间周王朝摇摇欲坠

国中不可一日无君

都城急需主政之人

又不可以再让周王室之人当政

 

生身贵胄,与王室同族同宗

诸侯之中,共伯和素有贤名

“修其行,好贤仁”[19]

于是,“诸侯皆请以为天子”[20]

然而谦虚的“共伯不听”[21]

于是,“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

号曰‘共和’元年”[22]

必须清晰地指出

共和元年开始的“共和行政”

摄行天子事的

只有共伯和一人

而并未与谁共享

正如史书所记

“(幽)王[23]既亡

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

非二相共和”[24]

 

无论此后诸侯们怎样奉请

为了稳定周朝的大政

共伯和只是摄行天子事

而不是趁机即位天子

精彩的共和行政

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

兵强马壮,没有外族入侵

国力强盛,朝野无不赞颂

共伯和至善至仁

获得了最高的尊敬

 

共伯和还有更为无私的德行

早早下令周、召二公

以一代贤君文治武功的标准

延师教导厉王之子靖

以备其随时即位大统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共伯使诸侯

奉迎王子靖为宣王”[25]

“而共伯复归国于卫”[26]

重回故里

再当自己的诸侯国之君

 

既然曾代天子执政

宣王诏命卫共伯

可以享受天子的尊荣

以“天子之城方九里”的标准

重新修整共国城

以至于当时的共国城

规模仅次于都城镐京

再后,卫共伯竟再“弃其国”[27]

“逍遥得意”于“共山之首”[28]

 

卫共伯逍遥得意于共山

共和行政却开创了

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年

如果说此前的中国

更多的还是传说

往往依赖出土文物的考证

此后的中国

真正有了史官编年

字字句句清晰规范

全世界各民族中

唯我华夏独有

几千年的历史,脉络完整

一年一年的记载从无间断

而这一切

都始于共和元年

 

相对于共伯和时代

禅让和世袭

是众所周知的权力传承

所以,共和政体堪称极大创新

在天子缺位的情况下

贵族共和来共同治理国家

短暂的共和行政

的确使国家获得了繁荣

虽然远未达到近代意义上

对君主君权形成的真正约束

 

不过平等治国的“共和”理念

从此深入人心

源于古史,照耀当今

如果说,还有一个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

“共和政体”或者“共和主义”

那就要归功于那些学者

他们学贯中西

进行了借古喻今的巧译

而更多的现代国家

都把“共和”二字嵌入

自己国家的美名

 

且说因变法而被五马分尸的卫鞅

他本为姬姓

出身于卫国公族

是卫国国君之后

成长于卫国国都之帝丘

他是秦孝公特立独行的助手

孝公给他的封邑为商於

以商君或商鞅闻名于史

又称卫鞅、公孙鞅

他是战国时代的政治雄杰,法家巨子

还一度统帅秦军

他始终挺立于

那个伟大变革时代的潮头

 

卫鞅认为

人的本性趋利畏罪

要想治理人民

就要实行厚赏重刑

要想国家强大

就必须统一民众心智

实行统一制度

实现统一目的

卫鞅力谏秦孝公实施变法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治礼”[29]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颁布了卫鞅起草的《垦草令》[30]

为了鼓励农业生产

关于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

就制定出了二十种

同时对工商业实行打压

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

实行统一的税租

 

《垦草令》成功实施之后

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

先后在秦国内实行了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

明令军法,奖励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推行小家庭制

改法为律,制定大秦律

 

看到变法的成果,对卫鞅

越来越信任的秦孝公下令

从栎阳迁都咸阳

同时进行第二次变法

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

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

燔诗书而明法令

塞私门之请

 

利益因变法而重新分配

几百年的贵族世袭被打破

通过奖励耕战

优秀平民进入上层

经济欣欣向荣

军队战力不断强大

秦国迅速发展为战国后期

最为富强的集权国家

野心勃勃,雄视天下

 

虽然卫鞅终遭车裂示众

全家悉被诛杀

但功如丘山,名传后世[31]

后世均以其法为尊

即使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尽灭六国之后

也感念卫鞅的不世之功

下令为卫氏宗族独置卫郡

意在让卫氏祖祖辈辈的英魂

世世代代享受祭祀供奉

 

卫鞅之法,“移风易俗

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附”[32]

——秦相李斯曾这样评说

 

强霸孝公,秦无敌天下

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33]

——蔡泽和司马迁曾这样评说

 

二千多年后的毛泽东

也给予卫鞅很高的肯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

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

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

 

且说“绾侯望重拜太傅”[34]的卫绾

他是西汉代郡大陵[35]人

汉文帝之时

以弄车之技而为郎官

性情敦厚谨慎

一心服侍帝尊

文帝赏赐过他六柄宝剑

对他的忠诚以示肯定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

卫绾奉诏讨伐叛军

立下军功,升任中尉

又拜太子太傅,任御史大夫

后官至丞相

汉武帝时

先于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

卫绾率先提请

在所举贤良文学方正之中

罢除法家和纵横家

然而,数月之后

即被免去相职

 

卫绾为人敦厚老成

下属有了过失

或是为之遮掩或是自己承担

从不与人争执

即使有功也要谦让他人

一生为官,位居显要

朝中理事,不求建树

“醇谨无他”[36],尽职守分

 

且说“河东世泽,威烈家声”[37]

“壮岁从军,奇功至七出

将军功高封长平”[38]

“宣威西域,传绩京兆”[39]的卫青

他是西汉时河东平阳[40]人

他的母亲被称为卫媪

他本是一个小小的牧童

稍长成为平阳公主的骑奴

因为姐姐卫子夫为武帝宠幸

他得以成为皇帝的亲随

担任太中大夫和侍中

俸禄千石,执掌朝政议论

 

那时的大汉,边防不稳

不得不经常面对匈奴入侵

在一次四路出击的汉军中

唯有首次出征的卫青一路取胜

他果敢冷静,深入险境

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

武帝大喜,立封卫青为关内侯

随后,卫青举兵收复河套[41]

千年之后,阴山脚下还传诵着

卫将军的英名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卫青前后七次出击匈奴

奇袭高阙[42]。官拜大将军

节制所有将领,统领全部汉军

二出定襄[43],斩获一万余人

两路奇兵,大战漠北[44]

以弱胜强击败单于主力

班固曾这般点赞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

薄伐猃允,恢我朔边

戎车七征,冲輣闲闲

合围单于,北登阗颜。”[45]

 

作为大将军,卫青已位极人臣

内秉国政,外则杖鉞专征

加官大司马,代行太尉职能

自己本就才干绝人

战场上身先士卒

与将士们同甘共苦

绝对不以滥杀裨将树威

从来不为自己的尊严担心

更不随俗养士邀名

最为难得的是

始终尊重各路贤才

对待士大夫彬彬有礼

对待将士们恩德有加

皇帝赏赐的财物

立即转赐手下

将士们无不乐于为他所用

 

卫青受封长平侯

后来又有两次益封

卫家鼎盛之时

卫氏支属五侯

卫青的三个儿子

卫伉、卫不疑和卫登

即使尚在襁褓

也得以袭爵封侯

卫青还迎娶了寡居的平阳公主

——那可是自己昔日的主人

 

只要卫青在世

大汉朝政平稳

无人敢于构陷太子

他和霍去病一起

安定了大汉的北方诸郡

解除匈奴対大汉威胁

重新树立起华夏的尊严

使得大“汉”

这一朝的国号

成为整个民族得以命名的骄傲

这,当然是卫氏

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

与至高荣耀最为密切的

又一段铭文

 

尽管为破除外戚干政

汉武帝借口“巫蛊天子”

对卫青一家予以诛杀

但汉武帝的“汉武盛世”

离不开卫青卫氏的卓著功勋

西汉国力由此至汉宣帝刘询

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

汉宣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自汉宣帝始,西汉的皇帝

又无不是卫子夫的后人

而在卫子夫之后不远

还有个卫子豪

“卫氏吉祥”,一家三女

嫁给了西汉的三个皇帝

虽说目前还没有发现史料说明

此卫彼卫之间更多的关系

 

卫子豪官至汉宣帝时的卫尉

本是中山卢奴人[46]

妹妹被汉宣帝封为婕妤

生子刘嚣,初封王定陶

后徙封楚王,建都彭城[47]

成为藩王开基始祖

在西汉的藩王之中

谥号楚孝王的刘嚣品德上乘

应该是得益受教于母亲

汉成帝曾大赞刘嚣

“素行孝顺仁慈

之国以来二十余年

纤介之过未尝闻”[48]

 

汉宣帝之子汉元帝即位

卫子豪的长女又选入宫中

封为元帝刘奭的婕妤

生了平阳公主

这个平阳公主收养了

赵飞燕、赵合德姐妹

后来送给弟弟汉成帝刘骜为妃

 

汉成帝无子,只好选立诸侯王子

在与中山孝王刘兴相争之中

定陶王刘欣获胜得立太子

在汉成帝之后即位为汉哀帝

不过七年,哀帝驾崩

大司马王莽掌丞相事

力主迎立

年近九岁的中山王刘衎

即位为汉平帝

汉平帝的父亲

就是中山孝王刘兴

汉平帝的母亲卫姬

正是卫子豪的小女

当年,“成帝时,

中山孝王(刘兴)无子

上以卫氏吉祥

以子豪少女配孝王。

元延四年,生平帝”[49]

 

至此西汉王室日渐没落

汉平帝和之后的皇太子刘婴[50]

不过是王莽立的傀儡

血缘却都可上溯到卫婕妤

汉平帝是她的侄孙

位居三年皇太子位

未能当上皇帝的“孺子”刘婴

是卫婕妤之子

楚孝王刘嚣的曾孙

作为一朝豪门

卫氏后人又为西汉送终

 

且说“礼宗名世,易学传家”[51]的卫宏

这是一位关于中国诗歌理论

有开创性意义的大学者

他是东汉东海[52]人

“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

善得《风》《雅》旨

至今传于世”[53]

 

卫宏的《毛诗序》堪称

先秦至汉我国诗歌理论的大成

他专注于诗歌的抒情

及诗歌与音乐舞蹈之间

认为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作品

诗歌与时代政治密切相关

“治也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他尤其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卫宏还随大司空杜林

受《古文尚书》,作《训旨》

并集西汉杂事为《汉旧仪》

他的著作和思想

独步汉光武中兴时期的儒林

 

且说“茂漪早作羲之师

图成笔阵”[54]的卫夫人

她是东晋河东安邑[55]人

本名卫铄,字茂漪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

族祖卫瓘是西晋司空

与索靖俱善草书

人称“一台二妙”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

著有《四体书势》

卫夫人自己,得笔法于钟繇

熔卫、钟之法于一炉

最善楷书

变钟之扁方为长方字形

婉媚清穆,去隶已远

唐人有评:“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

 

卫夫人撰有《笔阵图》一卷

总结前代书法经验

为后代书法家

指明方向和途径

作为王羲之的姨母

她最早给王羲之以书法启蒙

王羲之则被后人称为“书圣”

 

且说中国四大美男之一

“霜凝珠彩,玉映冰姿”[56]的卫玠

他是晋朝河东郡安邑县人[57]

卫瓘之孙

 

卫玠自小就神态与众不同

年少曾乘羊车上街

见者无不惊之为玉人

他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济

也是英俊豪爽

有着不凡的风度姿容

说起和卫玠共同出游

只觉如明珠在旁,朗然照人

 

卫玠官至太子洗马

却以清谈和玄学名振一时

所谓“美丰神,善清谈”[58]

只是天妒如此美人

“虽复终日调畅

若不堪罗绮”[59]

常有羸弱之形

一旦众人围看

回去就要生病

只需一夜清谈至晨

便要了卿卿性命

这也是“看杀卫玠”的典故

 

且说“望隆易圣”[60]卫大经

他是唐朝蒲州解梁[61]人

生来天资聪颖

具有很高的悟性

一生笃学善易

通晓历象天文

口无二言,远近闻名

只是一心归隐山林

屡以自身有疾

拒绝武则天的诏征

 

据说,这位易学高人

自己预筮了自己的死期

并为自己提前凿出墓室

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然后如筮而终

 

有一个故事神乎其神

开元朝时发了大水

朝廷派姜师度兴修水利

不得不到处拆屋平坟

等挖到卫大经的墓

地下挖出一部石铭

上面竟刻有“姜师度

更移向南三五步”

姜师度为此下令河道改行

闻说者无不感叹

卫大经真是个奇人

 

且说“髫龄操守,清节历三朝”[62]的卫泾

这支卫姓

本是南宋嘉兴华亭[63]人

后迁江苏昆山

从此昆山卫氏人才辈出

最先著籍的卫阗

就是政和八年的进士

其子卫时敏、卫季敏

相继恩荫入仕

 

卫泾是卫季敏之子

少有大志,个性鲜明

于淳熙十一年状元及第

据说此前不久

玉峰山曾喜降魁星

昆山为了纪念卫泾

——昆山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状元

在玉峰山魁星出现的妙封塔前

造起一座牌坊,取名文笔峰

再把石浦陆鳌山改名状元山

卫泾的兄弟卫沂、卫洽、卫洙

随后相继登科于庆元、嘉定年间

 

既是一甲一名的状元

本可朝廷点派

或留京师,或是放个外任

只是卫泾作风清正

决意不向权臣行贿求官

倒是理学大家、太守朱熹

出巡时偶然发现

这位穷极潦倒的新科状元

于是向朝廷大力举荐

 

卫泾后来官至吏部尚书

拜御史中丞

封昆山开国伯

进参知政事

虽然身居高位

始终廉洁清正

虽然“文章议论

有裨于当世”

但并所不为当政者所认同

只好“忠言不用愿辞官”

自己上疏乞归

 

皇上因卫泾三世同居

赐书二字“友顺”

后代有人称赞

“其人挺然独立,百折不回

有如金石之坚贞”

然而煌煌《宋史》

并不为之立传

 

且说“正节尝从履祥学”[64]的卫富益

他祖籍华亭[65]

生活于宋末元初

据说少有异质,见识高远

曾向金履祥、许谦学习《周易》

深为业师器重

 

一日忽闻,陆秀夫负帝投海

天下已无南宋朝廷

卫富益即自己设坛祭祀

日夜悲泣,词极哀惨

从此决心不仕

倾心创立白社书院

隐居讲学

 

作为当时的大学者,卫富益

著有《四书考证》《性理集义》

《易说》《读史篡要》

和《耕读怡情录》等书传世

 

且说清朝大臣卫哲治

他祖籍河南怀庆府济源县[66]

以拔贡生得廷试优等

历官山东布政使

广西巡抚、工部尚书

为官三十年

事绩多在治蝗、赈灾和兴修水利

《清史稿▪列传》中记载着

卫哲治的一世清名

 

卫哲治有着极好的官声

至今江苏等地民间

都有着关于他的传说

他经常微服私访

无论是扮作阴阳先生

还是遇到撒泼的妇人

总是就地发现问题和矛盾

料事如神,断案公正

 

清廷政治昏暗

卫哲治虽然守身清正

仍能官运亨通

甚至亨通得官场少见

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卫哲治连升七级

从七品县令做到

工部尚书正一品

“跑马跟不上卫尚书”

就是当时的坊间传言

 

虽然官场得意

卫哲治不忘文人本色

著有《淮安府志》三十二卷

 

不过是粗粗阅过

这曲折蜿蜒的

几千年历史长卷

让我们先掩卷暂停

尚有卫氏后人

且让卫氏之后以后再说

因为已经忍不住

要稍加思索

 

这滔滔奔涌的历史之河啊

时而浊浪滔天,时而碧波清澈

时而金戈铁马,时而田园牧歌

时而朝野反目,时而卿卿我我

时而血雨腥风,时而锦绣诗文

时而奸佞横行,时而君正臣能

其实华夏诸族中,所有的姓氏

都有自己的英雄和普通人

 

且看,那以“卫”为印记的人啊

或男或女,或聪或愚

或君或臣,或文或武

或朝或野,或内或外

或美或不美,或能或不能

或英雄千古或平头百姓

或光彩夺目,时代翘楚

或平庸平凡,老死户牖

或名留青史,记载如云

或无声无息,默默无闻

 

这些充塞了卫氏族谱的先人

个个端端正正

从没有污浊历史的言行

更找不到哪位着名“卫”的

叛逆、小人或邪恶、奸佞

无论历史之河怎样奔涌

这卫氏祖脉

总是足够清澈

如果说我们可以有些许骄傲

那是因为,我们

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

哪怕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

如果说我们可以有些许自豪

那是因为,我们虽然渺小

却从来都是与伟大的民族一道

与时俱进

 

说到我们的伟大的民族

忽然觉得前面的叙述

尚有些狭隘或者不足

 

如果说一声问候

可以体现一种传统

如果说一个传统

可以代表一个文明

哪个伟大的文明

不是来自文明与文明之间的

碰撞与交流

既是百家姓

就根本不会仅仅一脉相承

伟大的民族

无不是诸多民族

相融相通而成

百家姓中的每一个姓氏啊

哪个不是刻录着中华民族

融合和合发展的铭文

所以,每呼唤一次

一个华夏子孙的姓名

都会有诸多的祖先

凝望回应

 

那么,让我们再来展示

卫氏更多的来源

让我们再次驻足回望

这一望就是数千年以上

因为,还有一支姬姓卫氏

来自西汉时期卫满朝鲜[67]

又称卫氏朝鲜

 

那是西汉初年

卫国宗室,燕国贵族卫满

在秦灭六国的大战中

逃离中原,来到箕子朝鲜

他寄人篱下,又满怀野心

逐渐召集故齐国和燕国的千余流民

组成军队推翻箕子朝鲜的箕准

夺取都城王俭[68]

然后自称韩王

史称“卫满朝鲜”

作为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的国家

“卫满朝鲜”得到考古及文献确证

 

其实全盛时期的燕国

曾经攻取朝鲜

令朝鲜归属燕国

并在朝鲜设置官吏

修筑城堡和关塞

秦国灭掉燕国之后

朝鲜成为辽东郡外的邻国

 

卫满即位之后

着意积极建设国家

并与西汉辽东太守相约

愿意作为汉朝藩属外臣

得到汉廷的军事和物资上的援助

卫满朝鲜的国力逐渐强盛

对四周小邦不断征服和欺凌

卫氏政权的领地

一度方圆千里

实力日益雄厚

卫满的孙子卫右渠

一朝即位,竟骄傲得

不肯向汉廷通商朝贡

 

汉武帝先对卫右渠予以招抚

卫右渠“终不肯奉诏”称臣

看到卫氏朝鲜威胁越来越大

武帝决定起兵远征[69]

在抵抗汉军的问题上

卫朝内部君臣意见不同

待到一年后汉军兵临城下

卫右渠被主和的臣属所杀[70]

前后存在了约九十年的卫满朝鲜

在都城被攻破一年后

也就烟消云散[71]

武帝在其辖地先后设置四郡

郡下设有多县

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政府

委派汉人担任

朝鲜半岛的北部

也就纳入汉帝国国土

此汉四郡还创造有

光辉灿烂的“乐浪文化”

 

卫满朝鲜王族后裔子孙

有的内迁中原

但保留故国名称

坚持自称卫氏

主要在河南与山西交界

生息繁衍

 

还有一支卫氏来自鲜卑族

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

早在晋朝时期,鲜卑民族中

昌黎卫氏和渴烛浑氏两部

居于昌黎地区

北魏王朝建立后

隶属于鲜卑拓跋部

孝文帝拓跋宏

以南伐为名

迁都洛阳入主中原[72]

然后立行“太和改制”

改鲜卑姓为汉姓

以汉语代替鲜卑语

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迁洛的鲜卑人均以洛阳为籍贯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

昌黎卫氏和渴烛浑氏

从此融入汉族

汉化为单姓卫氏

世代相传至今

 

还有卫氏来自几个蒙古族部落

他们或世居或迁居于中卫[73]

然后以所居地名

冠汉姓为卫氏

一个是旺舒特部

元朝以来世居察哈尔[74]

奉命迁驻中卫

明朝时期冠汉姓为卫氏

一个是世居中卫的土默特氏

清朝中叶以后

多冠汉姓为卫氏

一个是世居中卫的旺古尔沁氏

清朝中叶以后

部分族人冠汉姓为卫氏

 

还有一支卫氏来自女真族

出自明朝建州女真族著名领袖

建州卫指挥使阿哈出

他的后人以建州卫官职称谓

作为自己姓氏

 

阿哈出是世居于

黑龙江依兰的女真人

元朝以来

世袭该地胡里改部万户酋长

元末明初的动乱时期

为躲避北面兀狄哈人的入侵

依兰女真人分两大支南迁

阿哈出带领的

属于建州女真的一支

南迁到珲春江以西、图们江以北

邻近朝鲜的地方

 

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

就收纳了阿哈出的女儿帝三后[75]

待到朱棣即位,明永乐元年[76]

阿哈出到南京朝贡

明廷就在胡里改部设建州卫

以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

辖地在今辽宁东北、吉林通化一带

阿哈出从此积极帮助朝廷

招抚女真诸部

明廷则将受抚各部首领

委任以官,都归建州卫所属

阿哈出部一跃而成

女真诸部最强的一部

 

永乐九年,阿哈出派儿子释家奴

随明成祖朱棣出征

讨伐鞑靼蒙古

在鄂嫩河获胜

得到明廷的信任

阿哈出死后,释家奴袭职

统领建州卫部众

作为女真部的领袖

阿哈出及其子孙

勤诚效力明廷

后裔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

明朝中叶汉化自称卫氏

成为满族汉姓卫氏的先人

 

还有一支卫氏来自

明、清时期满族巴佳尔部

也是以官职称谓为姓氏

所谓“巴佳尔”

意为“皇帝卫士”

本就是官职称谓

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

巴佳尔氏多为完颜氏族人[77]

本是非常古老的满洲部族

主要由金国时宫廷侍卫组成

人数甚少,只有四个小分支

清朝中叶以后,巴佳尔氏

多冠以富氏、巴氏和卫氏的汉姓


2021年4月3日

 

注释:

[1]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

[2]又称三监之乱或管蔡之乱。是西周初期分封于商王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武王三位兄弟和商

[3]今陕西西安。

[4]武王第三子。

[5]武王第五子。

[6]武王第八子。

[7]今河南淇县。

[8]约相当于今天的豫北、冀南和鲁西地区。

[9]引自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沫,为春秋时卫国地名。

[10]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1]今河南省辉县。

[12]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慎人》:“共,国;伯,爵也。”

[13]前841年至前827年。有关史证见《竹书纪年》

[14]卫釐侯:卫倾侯之子,卫共伯、卫武公之父。卫国第九任国君,公元前856-公元前815在位。

[15]据《辉县市志》。《世本▪氏族篇》说:“共氏,国名,周有共伯和。”至少至前722年,共,都曾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约前660年,共国为卫国兼并。《左传▪闵公二年》:“益之以共、滕之民。”杜预注:“共及滕,卫别邑。”此时,共城已经成为卫国的一个边邑。《汉书地理志补注》:“盖其地逼近卫都,故先为国而后并于卫也。”

[16]《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7]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

[18]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

[19]见 西晋司马彪注《庄子▪让王》。

[20]见 西晋司马彪注《庄子▪让王》。

[21]见西晋司马彪注《庄子▪让王》。

[22]见《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23]即周厉王。

[24]见《晋书▪束皙传》。包括近年出土的战国清华简《系年》中的相关内容,也是支持这个说法,共和行政,是共伯和行天子政,而不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谓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朝政。

[25]见《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

[26]见《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

[27]见《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慎人》。

[28]见 西晋司马彪注《庄子▪让王》。

[29]见《商君书▪更法篇》。

[30]公元前359年。

[31]参见桑弘羊评价。

[32]秦丞相李斯所言。

[33]参见蔡泽评价,和《太史公自序》。

[34]引自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35]今山西文水县。

[36]见司马迁《史记》。

[37]引自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38]引自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39]引自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40]今山西临汾。

[41]元朔二年(前127年)。

[42]元朔五年(前124年)。

[43]元朔六年(前123年)。

[44]元狩四年(前119年)。

[45]见《汉书▪叙书》。

[46]今河北保定定州市。

[47]今江苏徐州市。

[48]见《汉书》汉成帝语。

[49]见《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50]王莽称刘婴为“孺子”。

[51]引自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52]今山东郯城西南。

[53]见《后汉▪儒林传》。

[54]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55]今山西夏县。

[56]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57]即今山西省夏县。

[58]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59]王导语。

[60] 佚名撰卫姓宗祠通用联。

[61]今山西永济。

[62]佚名撰卫姓宗祠对联。

[63]今上海奉贤区。

[64]佚名撰卫姓宗祠对联。

[65]今上海市松扛。

[66]今河南省济源市。

[67]卫满朝鲜存在于公元前194年至公元前107年。

[68]今朝鲜平壤。

[69]公元前109年。

[70]公元前108年。

[71]]约公元前107年,卫满朝鲜灭亡。

[72]太和八年,公元494年。

[73]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

[74]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75]见《李朝太宗实录》第八卷。

[76]公元1403年。

[77]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所载。


———————

卫宇虹、卫廉周,祖籍山西省闻喜县,河东卫氏。


卫宇虹,北京大学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曾在内蒙、青海等地工作多年。兴趣领域广泛,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新闻战线等报刊、杂志发表有哲学、政治学、党史、新闻理论等百余篇论文,偶有诗作发表。

卫廉周,北京四中初二学生,爱好史学和写作。有少量画作和新闻作品在国家级媒体发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