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桃花源又记》

刘川     2019-11-23
摘要: 作者生于阜新,学于丹东,妻于铁岭,饭于沈阳,终究未脱辽宁。出版著作五部,现为《诗潮》主编。

bf18de9a54226f36bd29b40837d69d23(1).jpg


1、桃花源或泥土本身

2019年11月,“中国诗歌万里行”以湖南常德桃花源为一站,我荣幸与焉。当日小雨,介乎可伞与不必伞之间。主人盛情,具鸡黍款待,菜蔬数十种,其中多腊肉、辣子——典型的湖南符号。想必当初桃源避秦之民,也是如此吃法。对待误打误撞进入的武陵打鱼人,待之以厚味,重口味的辣子必不可少。瞬间,我就在饮食间回到了历史的原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湖南大人物太多,除了毛泽东,还有曾国藩,当然更有发明家蔡伦、夫子王夫之。而构筑起我立体印象的,除了上述伟人先哲,主要是湖南卫视、湖南饮食,以及在中学时从语文课本直接参与我思想启蒙的,这座桃花源。考卷上的填空题、论述题、选择题,都让我对这个神秘的隐藏于世界之外的空间产生好奇。
  

雨中漫步其间,质朴的情感、纯粹的脸孔、真诚的问候、古老的天空,使我相信了,真正的世外,就是如此这般回归泥土和根部。这个桃花源,真是一枚时间胶囊。让人吃了,一下子就回到过去那个没有染污的时空。
  

小住二日,吃了主人最美味的腊肉和辣子,吃人嘴短,遂拿起了笔,想续写一篇新的《桃花源记》。
 
2、陶渊明或卡夫卡

有句话叫:内城月色不如郊。同一轮月,何以城内不如城郊?人的审美其实以人的情感、思想及主观意志为背后“律令”。客观事物在每个人的这个“律令”里,带给人感受的更新、精神的提拔与情感的愉悦,并不相同。陶渊明的出现,使个体得以独立出来(从“内城”来到“郊外”),或者说,他的作品追求了个体的审美,而不再是道统的、集体的。黑格尔这位外国夫子说,“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因为)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并不把陶渊明当作魏晋以来隐逸文人集合中的一个,而是当成独立的——他自己就是一个体系、一个道统、一个集合。后世诸多模仿者的虚浮,反而衬托了陶氏的可贵与唯一。桃花源,并不简单是政治体系、官僚权力体系之外的一个避风港。桃花源,是另一种可能,是我们现实的平行宇宙、平行世界。通过陶渊明笔下的文本,我们看到了故事深刻的隐喻与所指——
  

(渔人)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因缘际会,桃源世界虽然可以偶得一见,但所谓的官方(太守)来寻,或者所谓的民间(高尚士)来寻,皆不得入。为什么不得而入?我自然而然想到卡夫卡笔下的“城堡”。讲述一个叫K的土地测量员在城堡附近小村子,由于没有城堡伯爵的居留许可证,而一直被拒之于外。倔强的K尽了一切努力,但都无济于事,始终进不了城堡。在卡夫卡笔下,这个由城堡和村庄组形成的小型社会,寻常而又荒诞,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早已扭曲,由人组成的社会反过来限制并危害人的生存,这便是所谓刻意社会化、制度化带来的可怕异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只有蜕除政治异化才能进入;卡夫卡的“城堡”,则从反面言说了现代人即便进入现代空间,也需要解决现代性本身的悖论与难题。也就是说,不论魏晋时期、还是工业化的今天,去除异化,人们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
  

所以,祛除染污,才是桃花源自由秘境的唯一入口。陶渊明和卡夫卡,都是能够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给我们上课的好老师。

  

3、若干桃花源

我来的时候,好多北方城市,正取缔街头小摊贩、拆除街头“违建”。取缔的结果,就是城市和城市一样,拼图一般组合成为整齐划一、表面光滑,毫无“皱褶”的物质文明版图。而没有了具体而微的人的社会,只有社会而没有个体的社会,并不适合情感寄托。那些丰富而有弹性的城市“皱褶”,其实就是桃花源之一种。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我则以为,如陶氏有一处安逸的“北窗”可卧,有一股自在的清风可来,独立的属于个体的物权和私密空间,尽管可能不那么丰足,当然也是桃花源之一种。
  

我们经常说:“腾出空,歇一歇。”其实,当我们努力腾出这个“空”时,已经自觉排除了政治、名利、社会等等外在压迫。自由不只在空间里,更在时间里。从繁忙公务里,腾出的这个“空”,更是桃花源之一种。
  

封建社会是空间型(生存依托于土地)、现代社会是时间型(生存依托于时间)、未来社会是万物互联型(生存依托于数据、智能),未来的桃花源,也可能是万物互联的自由,要在媒体平台、个体表达工具上去寻找了。社会总体的开明、进步,以来与个体的开明与进步。
  

瞧,我罗列了这么多版本的桃花源。大学者郭在贻一次到肉店买肉,一边排队,一边捧书而读。看得入神,不觉时光之流逝,猛一抬头,肉店已关门,长长队伍也不见了,独剩他一人孤零零站在原处——天地之间。郭先生进入了另一个维度上的桃花源,而非肉店,不一定是损失哦!
  

是的,总结一下:个体的独立精神世界,才是桃花源。
 
4、常德的桃花

再把话题拉回湖南常德。
  

有些阴冷的11月,以文人墨客的身份,贸然来到桃花源,常德的桃花当然没有耐着性子接见我。它们约在明年四五月份,要在那个时间列表里安排接见我的日程。好吧,我接受。
  

但我有幸,在夜间观看了这里的《桃花源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声光电巧妙运用,居然给了我一个蒙太奇的境界——
  

秦溪4.6公里长的“河流剧场”,梦幻般演绎陶渊明的千古文章,让观众泛舟溪上,循着《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的足迹,循着陶渊明的笔墨去构建心中的那条溪、那个桃花源。实景演出以河流为媒介、以画中游的全新浸入式观演模式,结合自然生态景观,“重塑”了历史,激活的历史。这种敞开、移动的剧场,把游客“代入”情境、“置换”时空、“体验”(而非消费)文化,我是初次领略。“桃花源”这个神秘的文化符号满血复活了——先贤的追求和我的现代生命,融合一体。
  

这一晚,我的身体里绽放了感受的“桃花”,我觉得自己就是武陵人。桃花,我自己就携带着它们自由的基因,那一刻,它们怒放了。


——因为个体体验的建立,而非二手文化概念的强加,让我看到了景区拆除“景区”,而成为体验场、成为生活本身的可能。多好的创意!好的创意是一种思想,而不是金钱观!景区把来访者留在了深刻的觉知与细腻的感受里,这个才是我要说的——桃花源之所以是桃花源,是复苏个体鲜活的生命感受。
  

有深切美好感受的生活、有丰富维度和弹性的生活、自尊和谐并充满现代思辨精神的生活,就是今天的桃花源。值得为常德桃花源而点赞!陶渊明和卡夫卡复合,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个具体的人。

分享